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傻貓A心內話 Feeling-傻貓碎碎念」標籤的文章

追尋足跡的大地旅人 分享會後心得

第一次聽李後璁的分享,是在2013年的冬天,下了班之後搭火車直奔嘉義荒野,沒想到分享了整整三個小時以上還意猶未盡,險險錯過最後一班回隆田的火車。 一整個就是被電到的感覺,身體微醺般地飄飄然,腦袋發脹,手心發燙;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睡著為止。 李後璁,一個前放射師,為了過一趟不後悔的人生,先是騎腳踏車踏上西天取經的道路,再是遠渡太平洋到美國追蹤師學校學習美國原住民的生活智慧,然後為了考驗自己而橫跨美國,來到《Into the Wild》裡夢幻小巴士停放地點,嘗試用貼近大地的方式生活,最後最後,找到自己想做的事(令人稱羨的事)的李後璁,回到台灣的山林中。

《二十九頁書 The Days more than 29 pages》

我最近好像都在看一些怪怪的書,先是張子午的《直到路的盡頭》,再來是《二十九頁書》,作者是Afra。

張子午《直到路的盡頭》- 2010 06 13 (日)

2010 06 13 (日) AM 8:10 高雄鳥會 淋了點小雨,急急忙忙趕到鳥會,連早餐也來不及吃,第一件事就是幫張子午的《直到路的盡頭》拍照,通常我是不會替一本書拍這種 "開書照" 的,實在是因為這是本奇特(機車到爆炸)的書。 不僅是大多數內頁都有兩邊沒有裁開、內頁大小超出封面,就連紙張都有沙沙的質感,整本書就像是從塵封已久的倉庫深處挖出來,連整理都懶得整理便包膜上架的瑕疵品。

獨立書店

由於婉瑄的關係,對於獨立書店這四個大字並不陌生,但也不熟悉,僅僅聽過、知曉幾家店名以及稍稍有些興趣而已。 但前陣子當兵新訓的那段期間,雖然生活上不會不習慣(菜不難吃,能洗澡,能上廁所),長官們對我們也不錯,但心理上卻沒辦法適應那種環境,那種隨時得緊繃神經,沒有自己的時間的生活,就像是被關在一片漆黑中,心臟被有形的黑暗揪住,只能艱難地向著那微小光芒匍匐而去,對於前頭有些什麼東西完全不了解,只能過一天算一天......結果在我當了28天之後,我被驗退了...... 嘛......那感覺就像是又呼吸到空氣了吧,總之,在軍中我養成了用文字記錄心情的習慣,沒有書本的日子不知不覺地讓我渴望看看書(在台中時阿牧耀勛去聽免費演唱我卻寧可逛書店),這不知不覺的轉變卻成了一把重要的鑰匙。 在一個很偶然很偶然的情況下,記得是剛驗退的隔天午後,我被對書本的渴望領進了誠品,到了旅遊區走走看看,翻了翻《不去會死》續集(《星空下最美的廁所》XD),扭頭發現數本新書正放在顯眼的位置,不外乎什麼慢遊台灣、你不知道的XXX、XXX秘道13條......等等,突然有本《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》吸住了我的目光,拿起來翻了幾頁,回到家之後,馬上到博客來定了一本,為了省運費還加定了一本劉克襄的《11元的鐵道旅行》(這本書也是非常地好看,當初在就這兩本在抉擇,為了省運費就順勢一起定了XD)。 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,作者是貓。果然如是,封面上寫著:日常也可以是一段片刻的旅行,紀錄到的生活畫面,不那麼完美,也沒關係。翻開書頁,一開頭便是一連串的獨立書店小旅行,有河book、小小書房、時光二手書店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再度浮出水面,但這次,一字一句地跟著貓獨有的文字與插圖,每一段小旅行,都讓原本存在腦海中那單薄的詞彙名字,漸漸有了厚度,鮮活了起來,讓我興起一個念頭,想要去與他們接觸,想要去認識這樣堅持著夢想的人們,想要在平常的午後有個不平常的小旅行......   p.s 後來如願到了小小書房與有河book走了一趟,但像我這種不敢向陌生人開口的性格,實在很難主動說出:嗨!我從一本書上看到你們唷........,之類一連串的打招呼,加上窮人一枚,也無法負擔多次的消費......,在這種情況下,想要支持鼓勵一家書店是多麼困難的事啊!

929 貢寮你好嗎?

  

[報告]我們針對台中第二市場所做的訪談結果

  我們所訪問的店家,多數至少在 20 年前就開始在第二市場,甚至有家族 80 多年前就在這裡開始做生意了,根據他們的說法,在第二市場還沒沒落的時候,這裡到第一市場、火車站附近算是台中市市中心,可是全台中市最熱鬧的地方,平常的時候都人山人海,第二市場裡每一條街都擠滿了人,甚至連市場外圍的騎樓都擠滿了攤販,一到了過年人就更多了,聽他們的形容感覺像是過年時候的迪化街一樣。 過去第二市場賣的東西在當時算是高級的精品類商品,像是水果街上賣的高級水果禮盒,有許多雜貨店賣的是從日本進口的雜貨,還有日本進口的高級餅舖,以前還可以看到餅鋪的老闆常常在補貨,現在老闆年紀大了,店面也收起來了。 現在的第二市場的店面改變不大,賣的東西和以前比起來也沒什麼改變,可以說是完完整整從以前流傳到現在,但是從 20 幾年前開始第二市場就逐漸地沒落了,古早玩具店老闆跟我們說:「你們看,在店門口站 10 分鐘,一個人也沒有經過。」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第二市場的沒落呢?比較多人認為水果街的遷搬對第二市場造成了影響,現在的水果街搬移到中清路一帶,靠近交流道的地方,也許是這樣比較方便水果的運輸吧,但從此水果街的人氣就被帶走了,連帶影響到第二市場。

2009 5 21 上課心得

2009 5 21 今天主題是設計問卷,剛開始老師先教了問卷的基本設計方法,然後就分組出發去搜尋獵物囉~ 以前在路上偶爾會碰到做問卷調查的人,現在立場反了過來,變成是由我去找人問問題、填問卷,感覺很不一樣,剛開始的時候會怕怕的,所以先去找比較熟的人問,慢慢的比較熟練之後,就開始騷擾陌生人了! 至於問卷之後的統整,我發現一個錯誤的地方,我們其中有一題是「看過原住民文學」的人才要回答的部分,而有一題是「所有填問卷」的人都要回答,但是這兩題要互相比較,而我直接用各選項的人數來比較,這邊我做錯了,不應該直接用數字來比較,因為兩題回答的人數不同,所以應該要弄成比例來比較才會有正確的結果。

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 - 一個心理學上的問題

2500年前,孔子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 大意是:不要用自己不願意、不喜歡的事情,來對待別人。 以邏輯上來說,若A則B → 若非A則非B,也就是說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進一步推導,可得到「己所欲,施於人」的結論。 白話一點來說,就是:我喜歡的東西,大家一定也喜歡!這裡就產生了一個......一廂情願的想法! 於是,便常常可以看見以下的情境: 母:我都是為了你好! 解:這我覺得很好,所以你應該也覺得很好,既然很好,那就要去做! (以上可代換成各種角色) 所以,真的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嗎? 其實這句話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指的並不是一個倫理上該努力的方向,而是反映出大部份人的心理:「我喜歡的,大家一定也喜歡;我討厭的,大家一定也討厭。」

〈湖心的茵島〉

〈湖心的茵島〉   葉慈   余光中譯 我就要動身前去那個湖心茵島 以枝條和泥土,結座小小的茅廬; 我九行豆畦,搭窩蜂巢, 獨隱於蜂吟深處,領略林中情趣。

讀書心得-「荒野的呼喚」

「荒野的呼喚」是瓦歷斯‧諾幹在 1992 年出版的一本由許多短篇散文組成的報導文學,他深入各地的原住民部落,隨著各種不公平的事件發生而來到,詳實記錄下現代原住民部落的變遷,以及所面臨的困境,和無奈,更站在原住民的立場替他們發聲,用犀利的筆鋒,寫出一條條不平等的事蹟,揭露出一項項被荒謬對待的事實,並且,努力的想要找出能夠與現在社會共存,而不屈服於各種逆勢的原住民社會模式。

2009 4 9 上課心得

2009 4 9 上課心得 今 天對上課中老師講的一句話印象很深,就是有些人關於夏曼‧藍波安的文字的看法,原來有人覺得他文字的節奏使的他的文字有一種難閱讀的感覺,這讓我很訝異, 因為就我看他寫的「黑色的翅膀」的經驗,我並沒有之類的感覺,順暢的,不知不覺就看完了,也許是因為我還無法感受到這個層面吧,讓我想起有時候我和朋友討 論文章的時候,他也會使用"節奏"這個字眼,果然每個人看到的、感受到的部分都不大一樣。    另外一個印象很深的部分是,關於讀書心得報告的部分,原本我的想法是,書中的內容只要實際看過便可以了解,因此我覺得應該要把重點放在書本以外的東西, 也就是更著重在個人的感想與看法上,後來老師提醒之後,我才發現,對於沒看過書的人來說,若是沒有先對書有基本的認識,是很難對他人的報告有所共鳴,不過 話又說回來,就算聽了內容的簡介,也很難馬上和他人的報告產生共鳴,變成鴨子聽雷,這大概是兩難吧,想要有良好的互動討論,也許類似讀書會,大家一起探討 一本書的型式會比較好吧,但卻會失去討論的廣度。

2009 3 26 原住民文學概論 - 人類之子 觀後心得

人類之子,這部影片之前在客運上看過一兩次,直到這次上課才有機會完整的看完。 原本以為是部沉悶枯燥步調緩慢的片子,結果我錯了,沒有我想像中的這麼糟。 影片中探討,如果有一天,人再也生不出小孩了,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事情? 怨天尤人?聽天從命? 導演認為,這世界會陷入混亂。 全世界戰火連天,大英帝國成了最新的納粹,從前講的人權、人道關懷什麼的都是個屁! 只要習以為常,就算死亡天天在身邊上演,麻痺是遲早的事吧? 片中路人眼神黯淡,每天想的只是活下去。 經歷了恐怖炸彈攻擊,沒死的人,站起來拍拍灰塵,繼續往前走。 鐵籠裡的人,就像是另一個世界的生物一般。 被攻擊的公共設施、昏暗沒有希望的天空...... 所有人彷彿習慣這一切一般,默默的做著自己的事。 就算人類再也生不出小孩,有些事情仍來不會改變!這是我的感想。 仍然有權力鬥爭,仍然有人互相利用,仍然有戰爭,卻也仍然有個英雄般的角色,還有個智者。 這世界,其實和我們的世界是一樣的。

2009 3 12 原住民文學概論上課心得

圖片
這次的上課內容,對於像我這樣在台灣長大的小孩來說,是不算太陌生的,畢竟這些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歷史課中,不斷地被提起的。 和以往不同的是,這是第一次聽到原住民眼中的台灣歷史,果然角度不同,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態度也大不相同,像是吳鳳的故事,小時候聽說他是個大英雄,後來有人說這都是編出來,是政府洗腦的手段,現在又說,其實吳鳳是喝醉酒摔死的 。 雖然熟悉這些事件,依舊有種不真實的感覺,也許是因為沒有真的體驗過那個時代吧,看著現在的霧社,現在的霧社國小,現在靜靜肅立著的莫那魯道,我怎麼樣也沒辦法想像當時的慘烈。 歷史,果然是人說出來的,雖然不能全盤否認,但也不要一味相信的好。

2009全球天文年 主題曲Shoulders of Giants

今年修了一堂課,是孫維新老師開的「認識星空」 在課堂上老師放了一部短片,是全球天文年的主題曲,Shoulders of Giants 簡單的歌詞,簡單的旋律,配上一些溫馨的畫面(ex. 一家人在看望遠鏡的樣子...) 除了感動,歌詞中蘊含了一種400年來小小的雄心壯志,正在緩緩發酵 由於短片似乎要付費下載,因此只找到了mp3,也附上歌詞以及翻譯,希望大家品嘗看看

失物之書:邪惡童話故事與成長共舞

失物之書 The Book of Lost Things 作者:約翰.康納利 原文作者:John Connolly 譯者:謝靜雯 出版社:麥田 出版日期:2007年06月29日 語言:繁體中文 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;而每個小孩心裡,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。 很久很久以前,名叫大衛的男孩,失去了母親。 喪母的悲傷和痛楚,父親旋即再婚的驚愕和衝擊,對繼母及新生兒弟弟的嫉妒與憎惡……深深的恨意,幻化成大衛內心猙獰的怪獸,醜惡、恐怖,無止境膨脹壯大。幼小的大衛,如何戰勝心中的惡魔? 失去的能夠復得嗎?怎樣才能找到成長的勇氣和力量? 和母親一起閱讀的童話、神話與傳說,從黑夜裡召喚大衛,喚他進入了一個個殘酷、血腥、征伐的歷險。那裡如同真實的人生道路,充滿了險惡和重重難關。唯有不逃避、唯有原諒,唯有重拾那本被遺忘的「失物之書」,大衛才能得到新生。 每個孩子、每個成人,都有一本「失物之書」,那是我們愛與被愛的起點。 若你也曾痛失至愛,深深被刺傷,不再信任這個世界,你的那本「失物之書」,在哪裡呢?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風之影:一本看似奇幻實則溫馨的小說(有小雷)

圖片
書是鏡子,人只能在書裡看到自己的內心。  十歲少年達尼在「遺忘書之墓」偶然找到一本胡立安.卡拉斯的小說《風之影》,讀了之後深為著迷,於是開始尋找作者的其他作品,卻發現小說中虛構的惡魔竟現身巴塞隆納街頭,到處搜索、焚毀胡立安的著作。一場單純的文學尋根之旅,意外開啟了通往巴塞隆納黑暗過去的大門。當神祕作者胡立安的輪廓一點一滴浮現,達尼的人生逐漸和他產生重疊,並將身邊的人全都捲入死亡與殺戮的陰影……